5G:资本逐利因汝之名
目前,5G已经被媒体和资本过度炒作,把泡沫吹得太大,在主流媒体上听到的几乎都是5G秒天秒地秒空气、厉害了,5G之类的声音。这完全是资本与媒体合流的结果,一些媒体极力宣称5G与中国主导标准,或5G是中国伟大创新,力图通过这一种舆论绑架政策制定,绑架民意,并消费国人的爱国热情,以服务于背后金主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由于涉及的利益过于巨大,利益相关方对5G的线G如今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把捂得严严实实,无人知晓。
由于全球通信巨头和媒体的无限包装和吹捧,5G已然成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代名词,不论技术是否有革命性进步,5G慢慢的变成了政治正确。因而不论是不是真的有实际客观需要,也必须把5G网络尽快建立起来。
在此背景下,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都开始搞5G网络建设。也许是因为美国运营商对5G不太感冒,美国总统川普的团队甚至策划由政府主导5G网络建设(但随即被坚持市场决定的无线电委员会给否定了)。类似的,中国的运营商对5G也不太感冒,很多来自运营商及设备商的线G嗤之以鼻。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主要还是5G自身的原因。
铁流以往的文章里已经介绍了,现在热炒的5G技术,很多都是疲软的,虚假的,或非常不成熟的。
虽然很多媒体热炒编码,把联想投票的事情大书特书,并把LDPC和Polar(5G编码技术)等同于5G标准。但实际上,编码只是5G关键技术之一,而且在提升传输效率上还称不上最关键的技术。因为它的空间已经挖掘的很充分了。
就调制、编码、多址、组网、多天线等方面看,不是继续沿用老技术,就是新技术不成熟、不可用,或者传输增益微乎其微。
业内人士指出,LDPC和Polar对系统效率的提升不会超过3%。业内人士指出,Polar的这点效率提升没啥意义,尤其是提升指令传输的,多一点少一点没啥用处,只是因为它实现了一个理论极限(能够达到香浓限制)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界探索的里程碑。
再看多址接入方面,多址是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领域,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动通信分别采取了了FDMA、TDMA、CDMA和OFDM技术。现在5G多址技术的主流看法是NOMA(国内外设备商的各种五花八门命名的技术都是NOMA的修改版本)。
【NOMA是NTT Docomo于2014年9月首先倡导的。其思想是发射端不同的用户分配非正交的通信资源。在正交方案当中,如果一块资源平均分配给N个用户,那么受正交性的约束,每个用户只能够分配到1/N的资源。NOMA摆脱了正交的限制,因此每个用户分配到的资源可以大于1/N。在极限情况下,每个用户都可以分配到所有的资源,实现多个用户的资源共享。】
虽然理想很丰满,很多商家都在吹捧NOMA,但经数学证明,NOMA路线的频谱效率增益严格为零。
既然NOMA增益严格为0,为何全球通信巨头都鼓吹呢?因为如果用OFDM(4G时代的用OFDM把CDMA换掉,高通的看家法宝CDMA被废,跌落神坛),很多专利过期了,大家都可以用,而5G换成NOMA,这样通信巨头又可以收专利费了。
也就是说,这些通信寡头试图用一个零增益的技术,甚至负增益(降低效率)收取巨额的专利费。
其实,类似的事情非常多,企业为增加话语权和收专利费,工程师为完成KPI,都拼命往标准中注水,比如在4G标准制定中,爱立信主推的SC-FDMA作为LTE的上行多址方案,该方案是OFDM的一种变体,爱立信宣称该方案能够降低峰均比,降低对终端功放的要求。然而,之后的研究和实践表明,SC-FDMA所带来的对导频设计的负面影响,要超过它的带来的好处,其性能还不如OFDMA 简单的削波方案。但即便如此,爱立信通过自身影响力,将SC-FDMA纳入了4G通信标准专利。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爱立信公司在4G标准的话语权,能够收到更多专利费,但却拉低了总系统的运行效率。
再看多天线G宣传的是超多天线技术(mass MIMO)。MIMO(多天线技术)被炒得很火,这是最近20多年特别热的东西,确实是有潜力的,确实是提高通信能力的一个方向,但研究了20年,还是隶属于那种看论文看数字都没问题,但一做出来都是问题的东西,实验室摆拍可以,一实战就不行了,商业应用始终不行。
【这个东西最早是从雷达领域过来的。但要用于民用会遇到特别的麻烦——雷达对着的是天空,都是视距,很干净。而地面上是多么复杂的地形,这个事情一下子复杂了无限倍。而且民用不能像军用那样不计工本,必须把成本砍下来,这也很难......大家都在搞,就没弄明白这个很简单的道理......至于论文上看数学都很对,但是为什么一做出来就不行的东西。我这么说:这样的领域的理论是有缺陷的。】
3G时代,中国的TD-SCDMA比WCDMA和CDMA2000多的一个是上传的同步信息(时分同步信息),但做的不好。TD-SCDMA和4G时代中国移动采用的LTE-TDD中两个TD并没什么联系(一个是时分同步信息,一个是时分双工)。4G时代,TDD-LTE采用时分双工,FDD-LTE采用频分双工。全双工简单的说就是集成了时分双工和频分双工的优点,实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只不过,现实很骨感,全双工只能实验室摆拍不能实战,无法商用。
既然5G蓝图中的全双工无法商用,那么通信寡头只好拿老技术时分或频分双工凑合着用。这部分并没什么进步。
类似4G时代爱立信力推SC-FDMA,为了自身利益在技术上开倒车的例子,比如某通信巨头力推F-ODMA,这完全就是为了自身利益瞎搞了。
可以说,在多址、多天线、编码等关键技术上,不是不可用,就是增益微乎其微,一些专利甚至是负增益,在技术上完全是开倒车。因而现在所谓的5G的技术升级是虚假软弱的。
正是因此,有人将现在的5G称之为商用概念,而不是技术迭代,因而将之称为4.9G,更有甚至非常尖锐的指出,现在所谓的5G其实是伪5G。
暴力提升,就是扩大占用的频段(国内由工信部划拨),加大投资基站的密度(这个是运营商的事情),提升芯片数据处理速度(这个得益于半导体技术提升)等手段。
GSM(中国移动的2G网络)整个移动才5M带宽,3G是20M带宽,4G是60M带宽,5G则准备用一个G左右的带宽。以此前爱立信的极限测试来说,爱立信测出高达20Gbps数据传输速率,但用了800Mhz带宽。这恐怕是国内通信设施大厂在鼓吹测试出18Gbps传输速率的同时,却对使用了多少带宽,以及其他细节闭口不言的原因。
【所以那种不说细节的高速传输展示都是耍流氓,我用两个互相能够正常的看到的天线对着传,走大带宽频谱,那当然很快。】
由于低频点频谱非常珍贵,因而不可能直接划拨800Mhz带宽(低频),这太奢侈——国内是工信部划拨,运营商用着不肉痛。但在国外,黄金频率堪称天价,运营商对此必须三思而后行。因此,如果要部署现在所谓的5G,就必须用高频。然而,高频的覆盖能力差,换言之,
如果用黄金频率建1个基站,其覆盖范围可以媲美用高频建N个基建。因而对于运营商而言,黄金频率能大幅度降低基建成本,而高频则属于垃圾频段,根本不值钱。这里再说明一下,这种低频率的频端和高频率的垃圾频段之间的差异会差异到什么地步,只要频率上一个数量级,频段天然的宽度就会多出10倍。但是,衍射性也会差的非常多。所以低频率(2G使用的频率段)的频谱资源非常宝贵,它的衍射能力能够覆盖数平方公里,而高频率(比如Wifi使用的频率段)的频谱资源可以随便使用——因为它的衍射性不会超过一个20平米的房间。
实际上,美国就5G频谱选的就是高频——在11月15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召开美国首次5G频谱拍卖会,开启28GHz毫米波5G频谱(27.5-28.35GHz频段,共计850MHz)拍卖。此前爱立信的测试也是在15Ghz这个点上前后开辟800M的宽度,即14.6到15.4Ghz之间的宽度。这些频段资源超过了过去无线通信已经使用过的频段的总和——当然,过去是在中低频率频段,而5G只能动用高频率频段。
用高频就会有一个问题,那就覆盖会很差,现在5G毫米波小基站的发展路线将使最终覆盖结构非常感人,5G按照现在忽悠的传输速率的标准,要覆盖目前全球4G覆盖的区域,要4G基站至少乘以5倍。
那么就有说法声称5G主要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物用的,也就是5G将大大超出过去20年无线通信发展史中以大众公共通信网络为主业的范畴。的确,目前全球鼓吹5G的政治正确理由,都是所谓万物相连或称为物物连接。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所谓物物连接的所有场景,要么不需要5G,要么不敢信赖公众性的无线通信。
以目前为止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物联网应用案例,ofo自行车智能锁为例,其使用的NB-IOT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华为和中国电信北京公司一起搞出来的简化版、删减版的4G,也就是各种信令的规定大大简化,物理基础上就用4G,而且只需要用很小的通信容量。根本就用不到5G。无独有偶,不久前,国内运营商进行了物联网芯片招标,中标斩获大单的物联网芯片用的就是2G。
搞的也是胖终端的无人驾驶,接受信号而做出一定的反应的过程是放在车上,而把5G和无人驾驶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模式是瘦终端模式,做出决策是在遥远的服务器,这样的做法是存在极大隐患的。用5G网络来搞无人驾驶,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人为创造了黑客顷刻间把现代社会彻底打乱的空间,后果可以参照电影《速8》。
高端工厂,都必须用专线来控制,内外网隔离才是普遍的做法。就很多机床的远程操纵加工来说,机床一刀下去,多工作一毫秒,就可能报废工件,怎会是用不在自己控制的公众网络?
远程手术也是同理,你躺在手术台上,就是一块砧板上的肉,你敢让十万八千里外的医生给你远程动手术?如果出现延迟或掉线,保不齐就是医疗事故了。你的仇敌买通黑客,或熊孩子黑客的一次恶作剧,就可以导致一起谋杀案,而且黑客技术水平足够高的话,十有八九会变成无头凶案。诚然,手术可以演变成手术机器人,但
从建设成本上来说,光纤是已经建好了的,已完成投资了,而5G微基站是要额外投入的,何况5G微基站的价格不菲。就使用成本来说,大家原本为了手机和电脑上网,已经支付了宽带月租,因而用宽带看电视是零成本。而5G电视流量是计费的,而且还用的是4K/8K视频资源,流量消耗极大,而且按照运营商的做法,流量超过20G就限速,届时看不了几部电影,5G网络就卡成2G网络了。
【科学技术的超前研究不代表社会需求已经产生。如果社会需求没有发展到我们想象的程度,投入的意义就没那么大。我不认为现在5G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5G可能被炒作过热,因为需求没有完全产生。如果说无人驾驶需要5G,现在能有几台汽车实现了无人驾驶?轮船、飞机如果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但是飞行员不上飞机,乘客敢上飞机吗?
社会若需要更高的带宽,4G就能做到,日本和韩国不就做得很好吗?现在的设备没有发挥出很好的作用来,如果期望用技术来代替,不现实,系统工程不是有一个喇叭口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是我的个人意见,业务部门倒是希望5G更快商用,这样他们能够多卖一些产品。】
当然,任正非在2018年4月的这番表态,后面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悄然被淡化了,我们正真看到的是全球通信厂商大力推动5G,还配合舆论把5G说成是国家和企业命运的制高点。背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在WIFI免费的情况下,4G网络没有死掉,反而具有很强活力,原因就在于用户对于普遍覆盖(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接入)的网络是刚需。用户在离开WIFI的情况下,必须也要有通信网络。也就是说,在任何生活角落(在中国是整个国土,在美国是大部分城市区域),都能保持信息连接,因为在最紧要的时候这个信息连接是能救命的。而Wifi或者此前存在的WiMax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只能覆盖很小的领域或者试图覆盖整个城市但覆盖效果是千疮百孔。
按照现在5G往毫米波小基站的方向发展下去,是去追求传输速率,这不是刚需,因为其技术特点决定了其覆盖率不可能达到2G、4G的水平,或者要付出非常昂贵的覆盖成本。
5G面对4G(中高速率+高覆盖)+WIFI(高速率+家庭环境)的现存产业组合,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高通的创始人中有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维特比,在1991年一篇论文中用半理论半数字代入的方式证明(On the capacity of a cellular CDMA system,IEEE TVT),走CDMA路线倍,全世界通信理论界都惊呆了,当然,事后大家发现被忽悠了。
高通借助在CDMA上的垄断肆意收取高通税(只要用了CDMA技术的整个手机或设备都要把7%最终收入交给高通),把全球通信厂商恶心的不行,犯了众怒。
在标准制定中一个重要方略就是去高通化,因而高通在4G时代失去了其在3G时代的地位,相对跌下神坛。但是,高通依靠2004年之后兴起的智能手机带来的新的手机芯片业务,继续维持自己的神话,防止自己在通信领域已经完全丧失根基的真相被人们所察觉。因此,高通在4G时代对一些中国企业只是降低了税率,但高通税还是在收的。
最好的做法就是搞一套5G,不管技术是否有革新,不管系统效率是否显著提升,只要搞更多专利塞进所谓的5G标准中,就可以让自己重回神坛。
【使用高通的标准必要专利,并且只支持 5G 的手机,将会收取 2.275%的专利费用;
使用高通标准必要专利,并且支持 3G/4G/5G 的手机,将会收取 3.25% 的专利费用;
使用高通标准必要专利加非标准必要专利,并且只支持 5G 的手机,将会收取4% 的专利费用;
使用高通标准必要专利加非标准必要专利,并且支持 3G/4G/5G 的手机,将会收取5% 的专利费用。
此外,高通还表示,智能手机 5G 许可费的整机销售价上限为 400 美元。】
以智能手机市场如今的规模,你们可以算算,通过搞一套伪5G,高通能够得到多大的利益。
当国内4G基建高峰期(2014-2015)过去后,利润率立马下跌2个百分点,这个大企业实际上在依靠手机业务的大规模增长来撑起收入增长的门面。
5G按照现在忽悠的标准,要覆盖目前全球4G覆盖的区域,要4G基站至少乘以5倍,仅国内就至少要建1500万个基站。这样一来,通信设施商又可以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同时,全国人民的手机更新一轮,且5G手机据传售价高达5000元一部,这又可以使终端厂商发一笔横财。
此外,在搞了一大堆注水专利,并把大批过期专利从通信标准中排挤出去后,全球通信大厂又可以收缴大笔专利费。
【XX部以为这是对运营商的恩惠,下指令,提要求。运营商内部真正明白情况的人说,去你丫的。一番折腾后,某运营商表态,好吧,补贴5G还不行么,愿意采购一万部5G手机......】
之后,更是流传出两个1万的梗,即1万个5G基站(某通信设施大厂去全球出货1万个基站),1万部5G手机(某运营商采购1万个手机)。
就连3GPP对5G都不太有信心,搞出来4G基站为主+5G基站为辅的组网方式,也就是用4G完成广域覆盖,5G基站建在大城市人流密集区域。这实际上也是国外运营商选择的主流组网方式,这个本质上就意义大为退缩了,已经暴露了真实的情况。
现在5G的商业模式是运营商赔钱,设备商试图吃肉,但这种商业模式不可持续,何况5G相对于中移动推的4G基站密集组网到底有多少优势还是未知数。运营商的意愿自然不高。
从1G到4G传输能力的提升,既有系统效率的提升因素,也有暴力堆砌的因素——依靠消耗频谱资源、用性能更强的芯片和高额投资建设基站实现的。
【以频谱资源来说,GSM整个移动才5M带宽,3G是20M带宽,4G是60M带宽,5G则准备用一个G的频段。
就基站数量来说,中国2G基站的数量是150多万个,4G基站数量达近400万个。而5G基站要1500-2000万个。
就芯片性能来说,过去为什么移动通信只需要用窄带 180K的传输速率,还在于当时的手机芯片只能处理这么多信息。后来芯片性能越来越强了,可处理更多带宽的信息了。】
软频率复用(SFR,Soft Frequency Reuse)被外国人用后改了个名字叫ICIC(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翻译过来是蜂窝(基站)间互相作用的协调,但他真实的名字叫软频率复用,这在近十年慢慢的变成了无线通信一个新增的大领域,现在运营商都有ICIC接口功能。SFR在实验室条件下性能提升高达100%,即便是商用条件下实战,最初的性能提升也有10%,相当于从TDMA到CDMA的效率提升,进一步的深化的MLSFR能大大的提升到30%。
本公司会继续完善的,下一个楼盘即将开盘,当年承诺的泳池、绿化、超市、会所、幼儿园、精装修就都有了,公摊面积20%,欢迎来买下一个楼盘,你说业主什么心情。事实上,如今全球运营商就是这种心情,这也是运营商里线G嗤之以鼻的原因之一。
eMBB场景的高速率也是堆频谱资源和海量基站堆出来的。5G并没有诞生革命性的技术,完全是走暴力堆砌的道路。打个比方就是道路的车速上不去,就建64车道、128车道提升运输能力。然而,这样的做法会大幅度的增加运营商基建成本。
从技术上来说,4G和2G是非常成功的两代技术,只是4G时代在互联网公司的鼓吹和怂恿下,运营商开始搞了大规模的流量优惠竞赛,使得中国三大运营商没有一家的4G在结算上是盈利的。而在历史上,3G是拖垮了西方通信产业的大坑,5G是否会成为拖垮剩下的全球运营商与设备商的大坑,尤其是让中国的设备商重蹈当年北电、朗讯的覆辙?(姑且不论目前西方政治势力对中国企业的因素)目前看完全有这个可能。
如果6G还是按这种模式,6G相对于5G频谱资源消耗再增加20倍,基站数量再增加5倍......那场景实在太美。
【假如没有近代化学理论突破,人类只能制造黑火药,无法制造TNT这类黄色炸药。
类似的,如果没有相对论和质能方程这些理论突破,人类可以通过暴力堆砌出10万吨TNT,但是造不出10万吨当量的。
其实4G已经把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储备用的比较到位了,现在的5G,就是基础理论没突破,纯粹靠暴力堆砌堆的结果,这样的做法只能制造出1万乃至10吨TNT,但造不出。】
铁流从来就没反对建设5G网络,只是反对一些厂商打着5G这个无比政治正确的旗帜,把4.9G包装成5G,忽悠政府、银行、运营商,为自己谋取暴利。
5G已经被媒体和资本过度炒作,把泡沫吹得太大,在主流媒体上听到的几乎都是5G秒天秒地秒空气、厉害了,5G之类的声音。这完全是资本与媒体合流的结果,一些媒体极力宣称5G与中国主导标准,或5G是中国伟大创新,力图通过这一种舆论绑架政策制定,绑架民意,并消费国人的爱国热情,以服务于背后金主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由于涉及的利益过于巨大,利益相关方对5G的线G如今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把捂得严严实实,无人知晓。
中国在通信产业上的优势是制,强大的国家决策执行力,拥有三大运营商这样子就能够实现村村通的国有企业,以及一批优秀的通信设施和终端整机厂。
但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核心器件受制于人,一旦被卡脖子,整个通信产业都将难以为继。
鼓舞民心士气没问题,但是脱离实际就是夜郎自大了。特别是中兴事件的教训历历在目,革命尚未成功,不可沽名学霸王。
如果加上联通和电信建设的基站,仅在1年内,中国运营商开通的4G基站就超过100万个。要知道,目前全球4G基站为500多万个,国内4G基站为近400万个。
中国运营商仅在1年内就建成了现今全球4G基站的20%,国内4G基站的35+%,在2年多的时间里把4G覆盖率提升到90%以上。由此可见,只要技术升级是有真材实料的,运营商的热度是非常高的。】
那么,就让大家看一看,5G能不能把4G淘汰掉,就如同4G部署后,运营商开始关停3G。
看一看运营商在部署5G后,是5G成为运营商的现金奶牛,能造血,还是成为运营商的负担。
看一看三大运营商对于5G是否有4G这样的热情,还是说局限于完成政治任务——政府抽一鞭子,运营商走一步,缺乏主动性。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