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
任何组织都希望在一种有条不紊、高效率的方式下开展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然而,组织的目标往往只是一种设想、规划或计划,能否实现将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因而,人们开始思考能否采取一些方法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组织顺利实现其目标。于是,在组织内部,为合理保证组织目标实现而设计的控制机制和相应的执行管理的总称就是内部控制。
1.管理当局的责任。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企业管理当局是企业管理的**权利机构,其代表则是企业管理的**权利执行者。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决定其必须成为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
(1)董事会的责任。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是企业日常监督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董事会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着重加强对经理层的监督,发挥其作用和潜能。
(2) 经理层的责任。经理层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者和执行者,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经理层为提升公司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进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努力实现企业制定的各项目标。
2.成本效益。防范风险是公司实现价值的基础,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轻松又有效地防范企业风险的发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人、财、物力,进而产生大额成本。对公司来讲,实施内部控制一定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由于资源存在稀缺性,企业一定考虑建立内部控制的相应成本。基于衡量内部控制成本与收益的标准不同,内部控制成本非常容易量化,但内部控制效益的量化则相当复杂。此外,成本效益决策的复杂性还在于当内部控制与管理或运营过程相结合时,很难区分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和管理或运营的成本效益。
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上的水准,是企业迎接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基本前提,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慢慢的变成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制作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
1.防止组织失败。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可以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协助主体制定动态的战略目标,力求将风险控制在公司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同时还可以从整个企业的高度控制战略目标的全方面执行,实施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到内部员工的全面风险控制,合理保证企业向着制定的战略目标前行。
2.提供高质量的报告信息。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通过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内部审计等操控方法及手段对企业信息的记录和报告过程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控,及时有效地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和舞弊,保证企业信息能够真实完整地反应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
3. 保护组织资源的安全完整。资源的安全完整是组织正常运作及报告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它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控制的结果,内部控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实现组织的合规运营。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的一切部门与环节进行相对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制止和纠正偏离法律和法规的行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服从政策、程序、规则和法律和法规,并有利于国家政策法规及部门监管要求在企业内部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