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体服务搬上网
“体能训练每天的量应该多大程度才合适?如何在短期内把韧带拉开,增强身体柔韧性……”5月13日上午,3名军体专家走进军委训练管理部强军网直播间,在2个小时内为部队官兵在线解答军事体育训练和伤病预防等方面疑难问题400余个。这是军委训练管理部继去年年底组织40名军体专家赴一线基层部队送教送学服务以来,又一项为基层部队开展的服务活动。
据军委训练管理部训练局领导介绍,为搞好这次活动,该部紧紧抓住网络信息化时代特点,着眼提高军事体育训练专业化、实战化水平,推出一套“组合拳”:依托强军网开设军事体育训练服务平台,发布《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军事体育训练教程》《军事体育训练常见伤病预防手册》等政策法规和知识读本,辅以全军通用训练、军兵种专项训练等4大类61个军体训练课目视频教材,积极加强服务指导;借助网络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军体训练普遍的问题,组织军事体育训练中心专业运动队的世界冠军、知名运动员和军体专家,汇总梳理出官兵反映集中的训练理论、基础体能、运动技能、运动心理、训练伤病等6大类442条重点题目,逐一研究答复意见并统一在线发布,促进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邀请世界冠军、知名运动员和运动伤病专家点对点进行在线辅导解答,宣扬科学训练理念,推介有效方法手段。
活动中,点击这里可以进入军委训练管理部强军网军事体育训练服务平台,享有CBA“战神”美誉的八一篮球队队长刘玉栋、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八一军事五项队运动员卢嫔嫔、运动伤病知名专家陈志新3位值班专家“醒目”出现在官兵面前。大家讨论交流非常热烈,同时在线余条,专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回答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家普遍反映,专家的解答权威专业、切中要害,对解决部队军体训练组织不够科学、训练伤病较多等问题有很大帮助。
科学研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万艳芬带领的云南大学绿源功能材料团队为此展开了持久探索。
当地时间8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网站上宣布,其与位于地球约200亿公里的“旅行者2号”终于恢复了通信。
国家机关密集出手,反映出网络暴力治理的迫切性。网络暴力如何演变而来?为何愈演愈烈?法如何能够“责众”?
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发现新证据,表明缪子的摆动程度远超于了应有的程度,他们都以为应有一种未知的力在推动它。
当前,发芽的小麦主要被用作饲料。尽管“芽麦”的产生直接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和食用价值,但其仍可作为能量原料替代部分玉米应用于畜禽饲料,从而缓解原料供应压力,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图为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在观看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据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研发团队有关人员介绍,数值预报方法在中长期预报等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等机构都已在实测中验证了盘古气象大模型的优越性。
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女性科研人员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台的这项政策,成为支持女性科学技术人才成长的又一有力举措。
不久前,我国首个全装配式“工业上楼”项目一期在深圳竣工投用,“像搭积木一样建厂房”“汽车搭电梯上下楼”等话题引起关注。所谓“工业上楼”,通常指多层厂房或“摩天工厂”,是面向新经济、新业态的新探索、新方式。在深圳,“工业上楼”实践始于2015年,2021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深圳为何探索“工业上楼”,工业如何“上楼”,“工业上楼”后有怎样的发展空间?记者走进两座“摩天工厂”一探究竟。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成功发射 对全方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有重要意义
8月13日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加强完善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对全方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投产3年来,截至6月25日,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其中大部分送往粤港澳大湾区。
为促进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鼓励支持植物源提取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发。
走进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医工融合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实验室,中药的清香扑鼻而来。而加氢站充氢的关键核心设备“绿氢隔膜压缩机”,全由沈阳理工大学巴鹏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各类科学技术手段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城市防涝及灾害救援,为我们撑起了一把防涝减灾的“保护伞”。
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张玉成和小组成员费尽了脑筋,但方案效果并不如人意。
斗转星移,如今在权威机构公布的全球量子计算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上,该公司已坐拥234件专利,排在量子计算行业国内第1、国际第6。
或经年累月在野外奔波,或一身泥土在墓穴挖刨,或拿个刷子清理出土陶片……这是人们对考古工作者的印象。